介绍语:闾邱杰速配发金融网,哈佛归国深二代中,从事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和理论实践第一人。作为深二代设计师,他从哈佛求学、国际顶尖事务所历练到反哺深圳,整个成长轨迹与特区生态转型同频共振。他的实践与探索,将国际前沿生态设计体系本土化,破解了超大城市“逢雨必涝”的困局,推动深圳从“速度之城”迈向“质量之城”。闾邱杰参与了深圳之窗“我的深圳我的城”网络故事征集活动予以投稿,如果你也想投稿,欢迎把你的故事讲给我们听!邮箱:3659477995@qq.com
一个人的价值,应当看他贡献什么,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。 —— 爱因斯坦
”2023年9月,深圳暴雨如注,光明区文化艺术中心却上演了一出“淡定戏码”——广场透水砖“吨吨吨”吸水,绿植墙秒变“排水侠”,流进绿化带里的雨水也消失不见了。
这背后的“魔法师”,正是哈佛海归设计师闾邱杰。十年前,他带着“海绵城市”理念从查尔斯河畔杀回深圳,朋友都质疑:“你哈佛毕业不去当精英?偏回深圳埋水管?”
他却笑称:“至少可以让你暴雨天鞋子不再泡烂。”如今,他设计的项目成功扛住五年一遇的特大暴雨,蓄水量能灌满10间教室。存下来的水还可以用来浇花、洗车冲马桶...深圳人表示:区区存水,so easy!
海绵城市示意图
1984年,8岁的闾邱杰随父母迁入深圳。彼时的深圳,正处于特区建设的初期,整座城市就是一片巨大的工地:泥头车轰鸣、铁皮房林立,零星散布着简易居住区,唯一像样的道路是通往香港的罗湖口岸。
1985年的深圳
图源:澎湃新闻
作为首批拓荒者的后代,闾邱杰的成长轨迹与这座城市完美重叠。得益于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,海外新潮文化和元素在深圳交融,这座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赋予的开放思维与创新精神,塑造了闾邱杰活跃的思维方式。
自小学起,他便喜欢上画画和设计,经常是上课偷偷躲着画。比起提升成绩,他更愿意跟着自己的兴趣走,弹吉他、唱歌、打跆拳道、设计网页,将自己的个性发展到极致。
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,闾邱杰在求学期间也亲历着深圳“三天一层楼”的城市化发展进程,加之早早接触到西方先进技术与理念,闾邱杰以优异的成绩和多样的特长先后收到了宾夕法尼亚、哈佛大学等3所美国高校的录取通知书。
2001年速配发金融网,闾邱杰带着深圳人特有的“闯劲”考入哈佛大学。在查尔斯河畔,他第一次听说“海绵城市”:绿地像海绵一样吸水、蓄水、净水,让城市不再惧怕暴雨。
而彼时国内,在生态技术层面与国外存在近30年代差距。他敏锐意识到“海绵城市”理念将成为弥合鸿沟的关键钥匙,开始探索国内行业的追赶路径。
“在哈佛读书并不是我的目标,只是我的手段,我的目标是学成后回国创业,成为一名出色的景观设计师。”在担任哈佛中国设计论坛主席期间,闾邱杰先后组织了数十场国际讲座,吸引国际顶级设计师去了解中国和深圳的发展,并多次回国进行实地研究。
闾邱杰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活动
2012年,深圳GDP突破1.3万亿,但生态危机也随之而来:排污废水导致的河流黑臭;过度硬化导致的暴雨天气被“埋”;钢筋森林挤压的无法透光的握手楼房...
哈佛毕业后,闾邱杰加入顶尖设计机构Sasaki事务所,在事业正发展得顺风顺水之际,他却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——面对故乡的生态危机,毅然放弃美国高薪,带着几箱海绵城市的研究成果回国。
此间恰逢海绵城市理念在国际设计界兴起,与其研究方向高度契合。他系统掌握了该生态设计体系,并参与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总体规划等标杆项目,首次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国内大型公共工程。
闾邱杰团队打造的深圳桂湾公园项目
图源:Holi河狸-景观摄影
闾邱杰始终警醒自己:深圳教我敢闯,但闯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。
回归首战,闾邱杰便遭遇“水土不服”。接手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后,他提出“地下蓄水池+雨水花园+可渗透广场”方案,却遭到嗤之以鼻的反对:“花这么多钱埋水管,不如多盖个商场!”
光明文化艺术中心
光明之眼打卡点
僵局中,闾邱杰坚定自己的想法:今天不搞生态,明天就得花十倍代价治涝。
项目最终落地。全年84%的降雨总量可就地消纳利用,场地调蓄雨水总容积1422.4m³(相当于装满10个标准教室的容量)。在经历过深圳五年一遇的大暴雨后,艺术中心始终以积水不足10厘米的优秀成绩证明自己。
也是经历过检验,市民才发现广场的鹅卵石下藏着雨水过滤层,绿植墙竟是天然的排水系统。原来“海绵建设”不是纸上谈兵。
这个项目让闾邱杰意识到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较为粗浅,于是自2020年起,他便开始创办《吕工探园》短视频栏目。
在其80期短视频栏目里,他实地探索和揭秘藏在生活角落中的海绵“神器”;将透水设施比作“会呼吸的地面皮肤”;设计“透水砖大比拼”等小型实验...风趣幽默的讲解吸引了超10万多观众对“海绵城市”产生兴趣。
《吕工探园》科普栏目
如今,深圳已建成2888个海绵城市项目,463个城市内涝点基本消除(截止2022年)。站在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的屋顶花园,闾邱杰常想起童年那片工地,父辈那一代用混凝土让深圳站起来,我们这一代要用生态让深圳真正活起来。
从笔架山体育公园到光明文化艺术中心,也是这座城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蜕变,闾邱杰用他的实践和经历向我们证明——最好的设计不是征服自然,而是让城市学会呼吸,这才是真正的深圳质量。
今日互动话题
看到这里,你是否已经积攒了千言万语想与窗妹、与深圳诉说呢?
这一次,我们郑重向每一位与深圳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朋友发出诚挚邀约。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,深圳市互联网行业联合会指导自媒体“深圳之窗”策划开展2025年“我的深圳我的城”网络故事征集活动,面向全社会征集个人与深圳的故事,广泛挖掘最真实、鲜活、富有生活质感的素材。
欢迎每一位与深圳有故事的您快快找窗妹报名。邮箱:3659477995@qq.com;征集格式包含主题方向、关键词、1500字内容梗概、与内容相关的图片、故事提供者姓名及联系信息。
天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